現代商船20艘船舶訂單終於落地。4月10日,現代商船在官網宣佈,訂造12艘20000TEU以上型超大集裝箱船和8艘14000TEU型集裝箱船。算上這筆訂單,全球20000TEU以上型船舶訂單已超過70艘。
現代商船確定訂造20艘集裝箱船
現代商船4月10日宣佈,建造20艘大型集裝箱船的計劃已經確認,包括12艘20000TEU以上型超大集裝箱船和8艘14000TEU型集裝箱船,這些船舶將部署在亞洲至北歐以及美東航線上。
考慮到最近造船價格的上漲和碼頭的可用性等因素,現代商船在4月10日向造船公司提交瞭項目需求建議書(RFP),以選擇最合適的船廠。
國際海事組織(IMO)正在推進降低最大硫含量的標準,從2020年1月1日起, 船燃料油中的硫含量將從3.5%降低到0.5%。基於新的環保政策,現代商船在與最終選擇的船廠商議後,將為新造船選擇安裝洗滌器或者使用LNG燃料。
此外,隨著船隊的擴張,現代商船將制定一個中長期計劃,以增加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,實現業務規范化,提升股東價值。為實現這些目標,現代商船將促進其組織能力,采用新的IT技術,擴展全球網絡。
現代商船的一名官員表示:“隨著技術最先進的大型集裝箱船的訂購,我們將增強成本競爭力並且迅速響應國際環保新政。現代商船將盡最大努力成為全球最好的船公司,以滿足股東和相關組織的期望。”
而就在此前不久,韓國海洋水產部剛剛發表聲明稱,計劃在2020年前訂造200艘船舶,包括140艘散貨船和60艘集裝箱船,涉及20000TEU及以上型超大集裝箱船。
為此,韓國還新成立瞭韓國航運促進公司(KMPC),目的之一就是為航運企業造船提供財務支持。根據計劃,KMPC將發行最高可達其資本(3.1萬億韓元,約合27億美元)4倍的債券,並能處理多達12萬億韓元(約合10億美元)的資金。
20000TEU以上超大型船舶訂單已超70艘
加上現代商船敲定的12艘20000TEU新船訂單,當前航運企業訂造20000TEU以上型超大集裝箱船的訂單已達71艘。具體包括:中遠海運集運與地中海航運分別為15艘、長榮海運14艘、現代商船12艘、達飛集團11艘、馬士基4艘,合計總運力超過140萬TEU,相當於再造一支剛剛投入運營的ONE船隊。
業界不禁擔心,剛剛有復蘇跡象的航運市場,是否將迎來新一輪運力過剩。
從需求端看,2018年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仍是支撐貿易復蘇的重要條件,但2017年全球貿易增長的高基數將對2018年增速造成壓力,主要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、保護主義、地緣政治風險也會對貿易增長產生影響。WTO預計,2018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3.2%,略低於2017年。2018年主幹航線海運量增速或有所減緩,但亞洲區域內航線及南北航線的海運量增速將進一步回升,預計2018年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增速為5.3%,達到2.01億TEU。
從運力供給來看,2018年計劃交付的運力約為170.5萬TEU,其中,1.8萬TEU以上型船計劃交付量約為68.0萬TEU,同比增長約66.3%,大型船舶的交付壓力進一步加大。同時考慮到船舶延遲交付及拆解力度或將下降,預計2018年集裝箱船隊總運力為2226.0萬TEU,增幅達到5.4%。
從市場競爭情況來看,2018年集運行業在現有並購(中遠海控並購東方海外)完成之後,將進入寡占型市場結構。韓進破產事件為行業敲響警鐘,班輪公司或將不再選擇“運價戰”的競爭手段,轉而加大在協調運力、共享船舶和航線網點以及信息化運用等方面的力度,以此降低航線經營成本。
因此,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仍處於恢復調整階段,運價指數或將維持2017年平均水平或稍有提升。